首頁
服裝資訊
服裝品牌
服裝企業
產品
訂貨會
展會
專題
麗人網首頁 > 服裝新聞 > 國內新聞 > 正文
縱觀旗袍的“百年風華” 似乎從未黯淡
服飾編輯:辭舊
2021-07-11 10:27來源于:文化產業評論
分享:

最近,要說到熱門穿搭,小姐妹們的話題都離不開旗袍。

自從網劇《司藤》中景甜的旗袍秀被網友關注后,少女們的橙色軟件的購物車里就加滿了各式改良旗袍。

不只是Z世代的女孩們為之動心,上個世紀的人們同樣為之傾倒

據傳,民國***宋美齡,從青春年少到白發蒼蒼,為了穿著旗袍,時刻自律,保持身材。她所擁有的旗袍多達3000件。

縱觀旗袍的“百年風華”,似乎從未黯淡。但旗袍的現實發展,真如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順利嗎?

前世緣起

旗袍曾是新女性的“潮流單品”

要追溯旗袍的發展史,無疑也是在回顧一部中國新女性的服裝變遷史。

具體來看,旗袍興起的風尚,與新女性的思想意識覺醒不無關聯。

歷史上,自漢代以后,“上衣下裳”多為漢族女子穿著,袍服則是男性的***。這種服制的不平等宣示著對女性的一種壓迫。明代的《女兒經》中寫道:“為葚事,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

到了民國時期,最初反對封建禮制的一批新女性,開始逐漸模仿漢族男子的連屬式衣袍。她們穿上旗袍,試圖以這種方式來倡導平權,為傳播新思想而奔走呼告。

盡管在那個剛剛覺醒的年代里,旗袍是一種新奇且潮流的存在,但社會接受度卻意外地高。上至富家名媛、知識分子,下到平民百姓……新女性的日常穿搭幾乎離不開旗袍。

可以說,彼時中西文化的對話與交鋒,締造出了飽含內斂與張揚之美的旗袍。

而旗袍真正成為普羅大眾所熟知的樣子,大概在1940年的《良友畫報》中可以初見雛形,文中描述了女性時裝由短襖長裙變為旗袍馬甲,長馬甲替代了圍裙。

至此,旗袍完成了它的時代蛻變。

可惜的是,50-70年代,中山裝等服裝所蘊含的政治意義被空前加強,***風韻的旗袍在大陸走向落寞,反而在***廣泛流行開來。裁剪逐漸“西化”的收腰旗袍,樣式變得更開放,版型也多了幾分妖嬈。

直到80年代改革開放,旗袍才漸漸回歸大眾視野。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1989年,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蘇州刺繡廠設計繡制的一件旗袍斬獲金獎。之后,旗袍的關注度逐漸走出國門,愈發受到外界關注。

尷尬處境

游離于工業流水之外的旗袍產業

20世紀末,面對全球化浪潮,被奉為“國服”、難以量產的旗袍,終于小心翼翼地邁出了它的市場化步伐。

1994年由鄧永鏘爵士創立的「上海灘」,是全球時尚界公認的***中國現代奢侈品牌。創立27年來,該品牌最為消費者所熟知的,就是中山裝、旗袍等元素所代表的經典、標志性產品。

世紀之交,旗袍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美學的文化符號聲名漸起,甚至化身為設計師、藝術家們的靈感繆斯,引領了一股風尚。時裝周各大秀場,以及紅毯禮上,旗袍都是受到東西方共同青睞的時尚單品。

最為經典的,是1997年的Christian Dior大秀。由John Galliano設計的改良旗袍強勢走入大眾的視野,東方的神秘韻味驚艷了整個時尚圈。

此外,旗袍也常常被用作電影服道化中的殺手锏,成就各大女主的驚艷扮相。眾多影視作品中,身著旗袍的演員在昏黃的街燈下搖曳生姿,一下子就把氛圍拉到最滿。

不得不提的,即是《花樣年華》和《阮玲玉》中出現的各式海派旗袍。為了讓張曼玉從劉嘉玲、葉童中間脫穎而出,設計師借用了1970年表現主義先鋒的Paul Klee的一張畫作。無論在多復雜的環境里,這個圖案總會讓人們的目光落到她身上。

類似的例子不一而足,像《銀翼殺手2049》的安娜·德·阿瑪思,《色·戒》中的湯唯,《金陵十三釵》里的倪妮,《偽裝者》里的宋軼,還有開頭提到的“司藤小姐”景甜……

盡管,旗袍已經名聲在外,但它的變現之路,并不如預想中的樂觀。

一方面,為了保留藝術獨有的光韻,旗袍始終與工業化生產保持著一種曖昧的距離。

眾所周知,雖然每件旗袍看上去大同小異,但面料、花型、版型、后期維護等等,都需要極高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

這樣一來,旗袍藝術與工業流水線的矛盾,就在供應鏈產能的問題上爆發了。

國內新旗袍品牌「槿爺」前幾年曾推出一款繡滿玫瑰的爆款旗袍,使用了極為復雜的刺繡工藝,機器甚至是一般資歷的手藝人根本做不出來。

如果是被明星或KOL所穿過的旗袍,一旦在綜藝節目上亮相,同款成衣更是供不應求。但一件手工高定旗袍,從下單到發貨可能要等上四五十天。許多供應商只能“不停地向用戶道歉,不停地加班趕工”。

一般來說,稍有知名度的旗袍成衣品牌,都有自己的獨立作坊以及深度合作的代工廠,聘請的都是老手藝人,需要經過長時間養成,一般的代工廠根本沒法與之相比。

如此高水準、高強度的制作要求,注定了旗袍無法高產。

「槿爺」在采訪中透露,他們曾經也和薇婭團隊恰談過,對方表示一次直播要準備好成百上千的庫存。而這樣的體量,目前業內很難實現。

可見,旗袍的供給側,短時間內依然滿足不了市場一度高漲的需求。怎樣改進技術手段,把握藝術與工業生產之間的適配度,是當下旗袍想要入主華服市場,還需要鍛造的一個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旗袍產業的系統化、規范化保護發展,一直未能與其美名程度相當。

官方資料顯示,2011年,與旗袍有關的“中式服裝制作技藝”,才正式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前后二十年來,國內大大小小的旗袍秀比賽、旗袍協會遍地開花,主辦方大多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幌子巧立名目,濫收費用?!睹抡n程10天5萬起:中國最有錢的阿姨,都在旗袍協會》一文中,辛辣地寫道:“麗霞姐加入旗袍協會以后,人生欠她的獎杯全給補上了。”

《1818黃金眼》也有過類似報道,來自杭州的邢阿姨稱中國旗袍協會舉辦了一個年會,可以邀請她去美國演出。直到簽證被拒,費用被扣押,她才恍然大悟。

事實是,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在全國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公示平臺上,并沒有查詢到任何一家全國性的旗袍組織。

就在兩個月前,民政部、中央網信辦還依法關停了2021年第二批10家非法社會組織網站及其新媒體賬號,清除了有關關聯網頁。而“中華旗袍博物館”這種聽起來煞有介事的組織就在其列。

不難看出,缺乏專業支撐、體制引導的旗袍文化,其符號內涵在大規模的秀場中、在盲從大眾的堆砌中,正面臨著被稀釋、被誤讀、被異化的***……

現代演繹

“旗袍+”能復刻漢服產業嗎?

顯然,只是依附于同好者圈層內的自娛自樂,以及民間組織的野蠻生長,對于旗袍傳統文化本身的改造提升來說,是過于狹隘且膚淺的。

回顧這兩年來,漢服產業風生水起,實質上已經給旗袍產業做了一個不錯的“打樣”。

今年4月,漢服國風品牌「十三余」宣布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由正心谷資本和嗶哩嗶哩聯合領投,泡泡瑪特跟投。繼去年獲得覺資本pre-A輪融資,以及登頂淘寶天貓漢服類品牌2020年度銷售額第一之后,「十三余」作為漢服產業領跑品牌再次引人矚目。

「十三余」最初發家,靠的是創始人“小豆蔻兒”早期在自媒體矩陣中積累的流量,然后將國風KOL的IP價值逐步轉化為國內亞文化服飾的頭部品牌。

旗袍產業若能對標亞文化服飾圈,日后想要晉升為年輕客群喜愛的第四大品類服飾(繼漢服、JK、Lo裙),事實上未嘗不可。

而這一切,已經有跡可循。

從《司藤》的熱搜度來看,旗袍的話題體質毋庸置疑。近年來在它的加持下,文化產業領域內也涌現了一些新形象、新文創,乃至新消費、新體驗。

2019年,71歲的樊其揚和她的“不老閨蜜團”,穿著旗袍在北京三里屯街頭走秀,伴著古風音樂,她們搖扇而過,時髦的銀發結合氣場、眼神,一時風頭無二。

四位奶奶瞬間成了抖音上最火的銀發網紅,短視頻***單日播放量達5000萬,隨后還登上了“抖音美好奇妙夜”的電視直播現場。

誰都沒想到,“銀發網紅”會是讓旗袍出圈的頂流。

而這樣一個前景開闊的文化服飾品類,其利基市場當然是老中青“我都要”。所以旗袍在俘獲年輕社群這個事兒上,火力最盛的還是各大創意設計品牌。

在創新方面,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甚至潮牌工作室,都開始將旗袍元素應用到旗下產品中,或是干脆推出新式改良旗袍、國潮旗袍。像Y2K造型、甜美女團、暗黑哥特等風格與旗袍的碰撞,更是讓兩者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還有基于“旗袍+”而出品的全球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汽笛鳴響,穿著旗袍和長衫的演員們在游輪上款款走出,時空仿佛瞬間把人拉回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該演藝項目已經成為武漢文旅夜經濟的城市名片,更是國內深度感受民國文化沉浸式體驗的熱門地;近日,還入圍了“***文化旅游服務標準化試點”。

無獨有偶,不少省市也在不斷培育富有本土特色的旗袍文化品牌。杭州連年舉辦了“全球旗袍日清河坊‘旗’妙夜”,還聯合飛豬推出“旗袍日”定制文旅體驗;

江蘇則圍繞旗袍主題文化開發工業旅游資源,相繼落地了蘇州鳳禧旗袍文化藝術中心、吳江旗袍小鎮等重點項目。

撫順作為“中國旗袍之都”,也在加緊孵化一系列相關的國際性賽事以及文化旅游節慶。

如此看來,“旗袍+”的可塑性,比漢服還要有更多值得想象的空間。

但無法忽視的問題是,恰恰由于旗袍的包容性,也造就了它的泛化性。不少業內人士都在抱怨,整個旗袍市場面臨的***問題,是找不到自身的定位,也無法消除人們對傳統旗袍的刻板印象。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漢服市場。對于基礎市場與核心市場在產品價值認知上的脫節,有資本加持的頭部品牌,若只是迎合潮流而不對客群加以引導,消費者對漢服、旗袍等華服文化的表層認知只會更加固化。

結語

旗袍發展至今歷經百余年,它既印刻著歷史的滄桑,也流溢著時光的美感。若想再度重拾桂冠,旗袍產業的新引領者們則應該明白,華服品牌從建立到獨當一面,需要蟄伏很長一段時間。在現代化和創新化面前,“旗袍”首先要找到能讓自身站穩腳跟的立足點和平衡點。

文化產業評論 )
相關資訊
更多>>
資訊
  • 品牌
  • 企業
  • 資訊
  • 產品
  • 商機
  • 三天內
  • 一周內
  • 一個月
晚上睡不着看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