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服裝資訊
服裝品牌
服裝企業
產品
訂貨會
展會
專題
麗人網首頁 > 服裝新聞 > 服裝企業精英 > 正文
蘑菇街CEO陳琪:垂直電商要做“電商”和“社交”雙引擎
網友分享:Kitty
2016-02-14 10:07來源于:網絡
分享:

11月21日,蘑菇街宣布完成D輪融資,由平安創新投資基金領投,天圖資本跟投,融資金額超過2億美元。成立于2011年的蘑菇街,一直堅持“社交+電商”結合的商業模式。

從社交維度來看,蘑菇街以1.3億注冊用戶,日均逾1000萬活躍用戶的規模,僅次于微信、新浪微博、陌陌,已成為國內第四大社交平臺,并精準覆蓋年輕女性人群。從電商維度來看,根據Trustdata信諾數據的統計,蘑菇街以2.99%的月度覆蓋率已成為僅次于淘*寶、京東、唯品會購物和手機天貓之后的國內第五大移動電商平臺,并與其他同類型競爭對手拉開近一倍以上的距離。

這期做客變量的是蘑菇街的創始人陳琪,他認為,用社交固化流量,再用電商去變現,會成為垂直電商最主流的成長路徑。

說到蘑菇街,大家可能會把我們定義為垂直電商、垂直女性電商、垂直導購,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名字,比較多的和電商有關。

以往,在做電商的創業者和企業家腦子里面,shopping就是給一個好的貨,一個好的價格,交付出去就可以了,隨著社會越來越發展,隨著行業基礎設施越來越發展,沒有哪一家說,我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貨,這越來越難以做到。所以在貨的層面上面同質競爭越來越多。但大家忽略了一件事情,我也和很多行業大佬溝通和交流,和創業者溝通和交流。我覺得他們一直沒有理解一件事情,至少對女孩子來說,shopping這件事情根本不是把貨賣出去那么簡單。

現在的電商格局,基本上已經是電商巨頭在打淮海戰役的狀況了。而如果我一上來就賣衣服做一個簡單的垂直電商,基本上沒出路,因為現在獲取客戶的成本太高了。所有做電商的或者做零售的,大家都會涉及到一個問題:我的用戶和流量在哪里?

在電商里面,京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零售商,淘*寶是非常典型的電商平臺,但是今天,純貨架式電商的時代正在遠去,而通過社交的方式把用戶量拉起來,再通過電商的方式變現,這種模式越來越流行了。

從蘑菇街的發展經歷來說,我們和京東、淘*寶的視角上有很大差異,我們從消費者那一頭看回來,我們先搞定用戶,幫助用戶去決策,在他們購買決策這件事上來幫助他們,讓他們留在我們的平臺上,最終把流量導到相應的平臺電商去變現。

所以,在電商里面,我們是一家奇葩公司,用社交和社區的方式,把電商的事情給干了。事實上,蘑菇街的核心還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準確地說是一家互聯網產品公司,社交網絡和電商平臺加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蘑菇街。

我們創業的第一天的想法就是,互聯網上有很多社區,社區上有很多人,但光有流量沒辦法變現,相反很多電商可以變現但是缺流量。我們很簡單,就是把兩個東西拼在一塊,所以蘑菇街一直是一個雙引擎,第一是我們社交的部分,第二是我們電商的部分。

我們初期只是做購物決策的環節,做一個男女都有的社區,但后來發現社區上的男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了女人。女性的社區也挺有意思的,不管你怎么設置那些欄目和主題,最后她們都會去討論三件事情:情感、減肥和購物。所以在這三個主題內容里,我們強化的是“購物”這一部分。從一開始,我們就強調在社區里面消費者之間互相分享,什么東西值得買,什么東西流行,衣服應該怎么穿搭。這件事迅速吸引了消費者。

把消費者的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去用電商的方式貨幣化就比較容易了。當我們發現對用戶購物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我們自己也有穩定的貨幣化需要的時候,在兩年前我們自己做了蘑菇街的第二個引擎——電商。

但是今天你打開蘑菇街的APP,會發現我們跟所有的電商都不一樣,APP上的第一屏沒有什么分類和促銷,而是一個穿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在展示衣服應該怎么穿,什么東西在流行。這是我們社交媒體的部分,到了APP第二屏,才是買東西。蘑菇街APP分四個欄目:第一個是逛逛逛,第二個是買買買,第三個是聊聊聊,第四個是我我我。逛逛逛就是社交;買買買就是電商部分;聊聊聊就不用說了,女生到哪里都聊;最后是我我我,這就更不用說了,一天到晚自拍。所以,我們整個平臺的設計看起來不是特別電商,大家把蘑菇街簡單定義為一個電商其實是不準確的,也不是蘑菇街真正在做的事情。

對于這兩個引擎來說,一個引擎不斷通過社交的方式把用戶量拉起來,第二個引擎不斷把拉出來的用戶通過電商的方式變現,這種模式越來越流行了。特別是在女性這個圈子里,那些比我們小一些的產品,越來越多的產品采用了蘑菇街這樣的架構,就是我們說的“4+1架構”——一個社交媒體,一個電商商城,一個用戶溝通的渠道,最后一個是強調用戶個人,還有個“1”就是APP首屏中間會放一個照相機按鈕,目的是讓用戶創造更多的內容出來。

我們會看到像大姨嗎這樣的用工具先搞定女性用戶的產品,也有些app用社區搞定。比如淘世界,你會發現它一開始上來就是賣東西,但是做著做著,到現在越來越強調雜志和媒體的內容,給消費者介紹什么東西值得買。雙引擎的結構,是目前創業公司想要做所謂的垂直電商或者交易平臺,我個人覺得的唯一路徑。

但是,在這個路徑上有一個很大的難點:現在發展到移動時代,蘑菇街上交易量超過80%都是手機上的。任何兩個APP之間都是互相競爭的,競爭的是用戶的時間。重度用戶一天用手機大概四、五個小時,里面一半多是被微信占走的,平均下來每個用戶每天打開微信50多次,刷走兩個小時,晚上回家再看個電影,又一個小時沒了,剩下所有的APP就搶用戶一個小時的時間。蘑菇街的在線時長是平均一個用戶18到20分鐘。也就是說,在剩下的一個小時里,蘑菇街搶走了1/3,對其他APP的壓力是很大的。

關于品類滲透問題,背后的邏輯是“誰高頻誰牛逼”。大的平臺能夠做起來,衣服肯定是先做出來的,然后是最容易數據結構化的書。當數據結構化變得簡單的時候,哪個品類高頻哪個品類就牛逼。所以,一定要從人群更廣、品類消費頻次更高的方向殺過去。所以京東這樣的大集團,在目前的電商競爭格局中要選生鮮,要干就干頻次最高的。

蘑菇街在選擇品類的時候也非常簡單。哪個東西頻次高,就先做哪個東西,所以上來就是衣服。因為對女孩子來說,衣服這個東西就算不買,每天也要看好幾遍。蘑菇街上18歲到25歲年齡段的女性這是我們的用戶主力。她們每買一件衣服之前,在PC時代要瀏覽5000張圖片,移動時代差不多也要有3000張!下單雖然沒有那么高頻,但是瀏覽衣服這件事非常高頻。還有一個更高頻的是美圖秀秀,但蘑菇街有一件事比美圖好,美圖僅僅是一件工具,我們的延展性更寬。所以當我們和其他APP在直接競爭的時候,我們總是能夠搶到更多的時間,這也是蘑菇街發展里很重要的一個邏輯,也是接下來很多比較小的創業公司在成長的時候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我們,包括美國的公司。用社交固化流量,再用電商去變現。這會成為一種成長路徑,未來幾年,你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公司。

網絡 )
相關資訊
更多>>
資訊
  • 品牌
  • 企業
  • 資訊
  • 產品
  • 商機
  • 三天內
  • 一周內
  • 一個月
晚上睡不着看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