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服裝資訊
服裝品牌
服裝企業
產品
訂貨會
展會
專題
麗人網首頁 > 服裝新聞 > 文化常識 > 正文
淺談中國傳統服飾之旗袍文化
服飾編輯:吖頭
2013-09-04 11:21來源于:網絡
分享:

就平日所見,穿旗袍者多是禮儀小姐、迎賓小姐和服務人員。迎賓小姐穿旗袍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便是在寒冷的冬天,穿著高開衩的單薄面料佇立風中,笑迎下機的重要人物。這種為了“風度”而犧牲“溫度”的穿法,使旗袍負上一面不解人情的性格,實是無辜。轉視校內各大活動現場中的禮儀小姐,她們身上的旗袍所用的是化纖仿真絲面料,色彩很鮮艷,開衩也很高;而穿的人有時由于身形與所穿的旗袍不相適合,有時由于站姿不得體或所畫的妝掩蓋了氣質,諸如此類因素無不扭曲了旗袍的本來面目,旗袍也因此由淡雅落為低俗。

淺談中國傳統服飾之旗袍文化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今日已有人提出“制服旗袍”這一現象,可想而知,當旗袍被冠以制服一詞,對人而言,無疑就承受了一種制服上暴力壓迫。那么旗袍原本的美是怎樣的呢?在搜尋中國文化的背景下,本文試圖通過追溯旗袍的一些往昔故事,重新發現旗袍的美麗倩影。

有人這樣詮釋旗袍: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傳統舊時時裝,被譽為近代中國女性時裝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近代中國女性的賢淑、典雅、溫柔、性感和清麗,詮釋了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城市女性特有的時尚性情與氣質。它追隨著時代,承載了中華服飾文化的文明,顯露出中華女性良好的修養與個人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

誠如斯言,旗袍確實但當得起上面一段恭維。一個有文化常識的人,看到一件精美的旗袍,不難聯想到人體的曲線,聯想到近代歷史,聯想到繁華的都市,聯想到有旗袍出場的電影。之所以它能喚起人們諸多的聯想,在于它所承載的時代文明于我們并不陌生。

現代意義上的旗袍,并非是我們從當下泛濫的清宮大戲中看到的那種,而是指誕生于20世紀初葉,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幾經變化后的改良旗袍。我們知道,20
世紀初,清王朝被摧毀了,中國進入了民國時期,各地軍閥割據,整個社會動蕩不安。頗令人費解的是,就在這樣一個年代,中國人依然沒有忘記享受生活,于四處硝煙中趁機發展了時裝業,他們拿旗人的女長袍加以改造后就成了一件璀璨的藝術品。在有這件令人費解的事同時,也有一件令人習以為常的事,那就是,在本國歷朝歷代的歷史上,無論一個朝代的末期多么混亂,總有一個角落,總有一群高貴,生活于歌舞升平之中。

從近代的歷史看,上海算是一個那樣的角落。當時的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于打高爾夫、游泳和騎馬等社會活動。在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的迫需下,旗袍的改良與流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改良后的旗袍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的樣式也發展為多種: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在改良的過程中,也曾有過一些阻力,當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一寸,袖子采用西式時,即惹起了一遭非議。

1931年后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至30年代中期袍底落地遮住了雙腳。越來越短的是袖子,原先能遮住手腕的袖子縮短至肘部,再后來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后幾乎無袖。從我所了解到的有關資料中,大概可以看出,進入30 年代后,旗袍多在長短、胖度及裝飾上略作調整,而無法跳出基本的輪廓,這也說明旗袍發展至此已然成熟完美,現代意義上的旗袍造型由此奠定。

旗袍在裁剪、造型上的變化反映的是人的觀念和社會風氣的變化。在某一截取下的時期內也許不怎么能明顯看出變化的跨度,但如果拿兩個不同的時期作比較,其中的變化跨度之大不待細論即可從視覺上感受到。我們無須拿遠的時期來說,就拿清后期旗袍來與民國旗袍作對比觀賞,便可以理解傳統何以稱之為傳統,現代何以稱之為現代。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長度長至腳踝,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胸、肩、腰、臀完全平直,身體曲線豪不外露。清后期旗袍與民國旗袍相比,主要有這幾點區別:前者寬大平直,后者開省收腰;前者內著長褲,后者內著內褲或絲襪;前者開衩處可見繡花的褲腳,后者開衩處露大腿;前者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后者面料較輕薄,裝飾亦簡約。這幾點區別大可以使現代的人就當時人們對旗袍變化的接受過程的曲折苦思一番了。無論如何,旗袍已從從傳統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時裝,暴露、性感、全身的表現等服飾元素融進了旗袍之中。這些衣料裁剪的變化折射出社會風氣正一步步走向開放的趨勢,也反映出婦女為個性自由而做出的某一方面的努力,同時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也在旗袍上留下了痕跡。

現在我們的社會風氣也很開放,但為什么穿旗袍的人越來越少?是因為營養過剩導致體形難堪而不敢穿,抑或現代的大眾審美觀變了?原因可以有許多,政治變遷上、經濟轉變上、時代潮流上,各方各面都可以任有心人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在這里要認真提出的是,旗袍不是一夜之間就不流行的。上世紀三十年代過去后,四十年代仍然是旗袍黃金時期的延續。當旗袍進入五十年代后,民國時期的風格已褪去,流行的主導轉向平民,審美上以實用、美觀大方為標準,樸實的人們將心思放在了狂熱的革命工作上,于是旗袍中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失去了觀賞的市場甚至為人所鄙視。到了六七十年代,文革興起,旗袍被打為封資修的東西,中
華大地上再也難見一件旗袍。往后直至今日,旗袍已難再輝煌?,F在旗袍能大放異彩的地方,基本就集中在時裝T臺和電影電視上?!痘幽耆A》里的張曼玉、《2046》里的鞏利等演員淋漓盡致地穿出了旗袍沉寂已久的神韻。莫非旗袍注定要在歲月的流轉中上升為一種高貴,不為多數人所有,寧愿孤守寂寞,也不愿自放身價。

網絡 )
相關資訊
更多>>
資訊
  • 品牌
  • 企業
  • 資訊
  • 產品
  • 商機
  • 三天內
  • 一周內
  • 一個月
晚上睡不着看的正能量